<pre id="hoeut"></pre>
    1. <track id="hoeut"></track>

    2. 《三體》導演楊磊:當我們討論《三體》時思考的是現在和未來
      發布時間:2023-02-12  文章來源:中新網 點擊:2246

        8.3分,這是電視劇《三體》的最新豆瓣評分。一波三折的《三體》影視化之路,總算收獲了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。

        “三體”這個IP,改編起來的確是困難重重。今年1月15日,在萬眾矚目中,楊磊執導,張魯一、于和偉、陳瑾、王子文、林永健、李小冉等主演的《三體》終于播出。該劇早在2016年就曾備案,直到2019年才開機,殺青近3年,姍姍來遲。

        “三體”這一IP,其影響力也確實強大。在騰訊視頻上線一小時后,站內熱度破2.5萬,成為平臺開播熱度最快破2萬的劇集。此后,#三體贏麻了#、#三體第15集封神#、#三體古箏行動好震撼#等話題,又隨著劇集的播出沖上微博熱搜。

        對原著的還原,是《三體》獲得較高評價的重要原因。網絡上,就有不少類似“原著粉看到頭皮發麻”“高度還原”的好評。

        如今,劇版《三體》即將收官,看到大多數正面的評價,身為導演和資深科幻迷的楊磊心懷感恩,也松了一口氣,“近4年的工作,我們盡力了,憑著對這件事情的執著和熱愛,希望讓更多觀眾看到這本書的力量?!?/p>

        (以下自述根據采訪整理)

        作為粉絲

        捍衛我們的《三體》

        最近一直在拍戲,有時弄完回去差不多晚上11點了,還是會翻一翻網上大家的評論,包括騰訊視頻的彈幕。

        很欣慰的是,至少播出到現在,大多數的評價還都是很正面的。大家的好評,讓我覺得這4年沒白干。

        我第一次接觸到《三體》還是2006年,在《科幻世界》上看到的。我是資深的科幻迷,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追著看《科幻世界》。

        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到《三體》的感受,很震驚、激動,書里大量的世界觀、價值觀可以說對我影響深遠。

        我和大多數讀者一樣,第一次讀的時候是讀故事,也在思考為什么大劉會這么想這么寫。后來一遍又一遍地讀,也會看一些解讀,重新理解。

        大劉在寫《三體》的時候,他其實用了15個思想實驗,這是他一開始就建立的。其實有點像科學家在進行實驗之前,先提出一個思想實驗,先構想:如果是這樣的話會怎樣?然后再用方法來論證。

        像我們拍的《三體》第一本書,就涉及4個思想實驗。首先,信息時代里一個個體是不是可以毀掉整個系統?換句話來說就是一個人是不是能夠毀滅世界?答案是可以,那就是葉文潔和1379號,他們的所作所為最終導致兩個星球的人都陷入了瀕臨滅絕的境地。

        這其實是有現實意義的,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世界,一個人做了一件事情后,也許會產生某種黑天鵝事件,大家都被影響到。

        《三體》書中描寫的世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些戲劇沖突,它會帶來更多的哲理思考,有更多這種世界觀的對撞,讓你有一些新的收獲,重新去面對這個世界,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有力量的書。

        但是確實沒想過會有一天自己能拍《三體》。

        大概在2019年的時候,我跟白一驄(劇版《三體》總制片人)參加一個會,他邀請我拍《三體》。那時候我很驚訝,我能拍《三體》?我從來沒想過會有機會拍《三體》。所以我就說等我想一想,回去就跟陸貝珂(《三體》視效導演)商量。

        老貝一聽到這個消息就瘋了!他平時很理智,(聽到這個消息后)整個人都是很癲狂的狀態,他說你必須接!我說先別著急,我回去看下書想想。

        接著我就回去看書,又以導演的視角重新看了一遍,連續看了兩三天,關在自己房間,還讓家人別打擾。

        結果老貝就每天給我發信息,隔一會發一個,問我看到哪兒了。

        后來他又給我發了一封信,2萬多字,從各個角度闡述了《三體》,內容是什么?他心里怎么想的?作為《三體》粉他要怎么傳達……

        我記得比較深刻的是,他說我們的人生如果能夠跟《三體》重合一次,此生無憾!

        在看了一遍書后,我從導演的角度大概有了一個構架,就回復白一驄說,這個事兒能干!我希望做這樣一個事兒,作為《三體》的粉絲,一定要捍衛住我的《三體》。

        用現實主義的態度拍科幻的戲

        我是2019年8月進組的,劇組其實已經成立了一段時間,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工作了一年多甚至更久。我后來也了解到,早在做劇本的時候,主創團隊就有兩個方向的思路:是以更多原創為主,還是以原著為基礎。最后決定以原著為基礎,我進組的時候已經定下了這樣一個方向。

        《三體》播出后,看到大家的評論,說得最多的就是“忠實原著”。

        我自己就是原著粉,原著是很難超越的,所以我覺得一定是以原著為基礎,做少量的補充,比如觀眾可能看不懂的地方,適當做一些調整補充。

        記得進組的時候,大家都問我:導演,咱們怎么拍科幻戲?

        我跟他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,咱先忘了科幻,先以現實主義為基礎,咱們拍的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戲,先把這個東西放在心里面。我覺得《三體》既然是科幻小說,它的精神內核就是科幻的,自然而然就會有科幻的元素。但是我們拍戲,要把它當真事辦,才能讓觀眾相信。

        就這樣,定下了整個拍攝的基調,以真實世界為基礎,所以大多數工作都是圍繞著現實主義來展開。

        比如中間涉及的場景,北京的道路、所用的車、手機。2007年的手機是什么樣子?對應穿什么衣服?特別是這里面涉及的對撞中心、納米中心的場景以及射電天文臺,都是盡了最大能力還原。

        《三體》小說的第一部其實就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,比如大量描寫了2007年的北京,汪淼和大史在北京展開對科學家死亡的調查,調查過程中又查到了1969年的東北,然后涉及到葉文潔和紅岸基地。

        不管是書里的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還是八十年代以及2007年,書中都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時間基礎和地點基礎。這個故事其實是一步一步講到科幻元素的。

        一開始看,可能更像是一個刑偵劇,很多科學家離奇自殺,然后在這個過程中玩《三體》游戲,一步一步發現原來有外星人存在。整個過程的設計是通過現實的基礎一步一步傳達的。

        另一方面,《三體》必須講一些科學的東西,非常重要,但一講就會很長,所以可能會讓人覺得節奏慢。但這就是硬核科幻的一個基礎,沒辦法。

        我們做了大量的科研調查,跟幾十位科學家進行了長達3個月的學習。我們也要判斷哪些是科學的,哪些是科幻。比如我們拍攝的射電天文臺,應該怎么發射?包括納米、對撞,應該是什么樣的工作流程?

        像射電天文臺的操作,我們就專門請教了科學家,才知道必須得有譯本、太陽歷,有了太陽歷之后,輸入經度緯度坐標??茖W家們講完之后,那咱們這組鏡頭就實現了。

        我瘋狂記筆記,從以太陽為坐標形成的太陽歷,到什么是宇宙閃爍、3k望遠鏡的原理,以及影視畫面中出現的大量公式等,算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。

        我們也加了一些更直觀的物理學知識,比如第五集汪淼給孩子們做的實驗,鐵球和網球同時落地。又比如宇宙閃爍,我們用一個燈泡和一個物體之間的這種關系做出了解釋。

        劇中趙健飾演的魏成,是個數學家,需要運用大量的公式,還要做運算。趙健就必須把公式全部背下來,但他有時候連那些公式的符號、數字怎么說都不知道。這個時候就需要科學家給我們錄,他照著去背,背完了之后再去寫。

        演員要做大量的功課,對這些內容的傳達不僅要準確,還得自然表達。

        拍一部戲

        卻像拍了七八部戲

        《三體》的拍攝是我從業以來比較難的,其中最難的就是“古箏行動”,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去做,現在剪輯出來是個25分鐘左右的片段,但我們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7個月。

        這一集大多數都是特效鏡頭,鏡頭中制作最長的達三年半,有大量這種鏡頭,只要是“古箏行動”中的高難度鏡頭,都做了兩三年,一個鏡頭做三四百遍。

        這個戲有它的特殊性,氣氛、光線都要有一些設計,前期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在不停對每一場戲做光位圖、光效設計,來輔助這個故事往前推進,通過動態預演來設計。

        拍攝的時候,所有工作人員都人手一整套完整的動畫預演和分鏡頭。聯軍如何集結,如何把船切掉,如何進入船體,我們以汪淼為主要視角,他走到哪里,鏡頭就走到哪里,就拽著觀眾走到哪里……整個過程拍攝難度還是非常大。

        現在想想,這部劇的拍攝還挺有意思,因為類型很多,雖然只拍了一部戲,但好像拍了有七八部戲,就像一個導演考試。

        比如前5集可能是懸疑、心理恐怖,到第六集又變成了刑偵、探案。劇中進入到《三體》游戲,又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,有一些舞臺渲染的表演方式,又不一樣。10集以后,年代戲又出來了,講了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葉文潔的故事?!肮殴~行動”又有災難片的感覺。

        相應的,對演員的調度也不一樣。比如說《三體》游戲里面,我要求演員舞臺感一定要強,好像是在看一個人演話劇。但是生活中我們要求的又不一樣,要有真實感,貼近生活的感覺,越生活越好。

        未來

        做中國人自己的科幻

        今天我們再看《三體》,其實有了更深層的含義。

        好像我們一談到科幻,大家第一個想法就是特效——你們特效怎么樣?

        《三體》這本書作為中國科幻的扛鼎之作,是有極大的哲理性和思想內核的,我們不應該單純以科幻和特效為基礎來想這件事,更愿意把它當成一個帶有哲理性的書來推薦給大家。

        我們在拍攝的時候,也是懷著這種對現實的關懷,并對中國科幻的未來提出一些思考。當然,該用特效的地方我們就用特效。

        現在大家聊科幻,就有各種名詞:賽博朋克、廢土蒸汽朋克、太空歌劇等等,一大堆名詞都是國外傳來的。那么我們在面對這些類型的時候,應該如何結合國情做選擇?

        每一個文學作品,都有它自己的精神內核。那我們應該思考的是,如何做我們的科幻,表達中國人自己的科幻,而不是單純把別人的東西照搬過來。要通過科幻這件事,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,我們也能做出世界知名的科幻作品!

        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

      【編輯:卞立群】
    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